日本景點│+∞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青森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
Towada Art Center http://towadaartcenter.com/

影片簡介 https://youtu.be/9qqkcRCVJ94

 交通:
十和田観光電鉄巴士(十和田市行) 
-從「三沢駅」→「官庁街通」巴士停下車(約30分
* 十和田観光電鉄巴士時刻表   http://www.toutetsu.co.jp/jikoku/towada-aomori.htm
-徒歩5分抵達美術館
-附設Cafe & Shop

↓ 常設作品解說:
↑ 韓國藝術家崔正化的作品:《Flower Horse》(花馬)。他常去市場找婆婆聊天,以找出創作靈感。他這次的巧思是一方面讓作品有戰馬的雄壯威武;另一方面用花卉柔化肅殺之氣,配搭著周邊櫻花滿街的浪漫。

↑ 《Standing Woman》(站立的婦人):一進門就看到這個四米高的女巨人,站在她的面前馬上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這是澳洲藝術家榮‧穆克(Ron Mueck)的作品。他是德裔澳洲人,一開始在電視台工作,為兒童節目製作玩偶;做出興趣後就到倫敦自立門戶。他幫客戶製作大型人偶,給攝影師當道具用。走上藝術生涯後,他開始重視玩偶的細節。他的第一個作品是《Dead Dad》(父之遺體),他用自己父親的形象做為藍本,將尺寸縮為真人的三分之二。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之後,立即驚艷藝術圈。
穆克受到鼓舞後,開始玩大的。1999年推出五米高的作品《Boy》(男孩),一個巨大的小男生蹲在地上,眼光斜視遠方。由於對人物的細節描述的太過精緻,讓觀眾不像在看藝術品,更有「分析人類」的感覺。悲傷、寂寞、生與死,穆克作品涵蓋各式各樣的主題;有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怪人、異人。每一項作品都不是真人,而是他觀察人生百態之後,自己虛構出的人物。
《Standing Woman》身上的黑衣服是為她量身訂製的。皮膚的紋路、手指的戒子、臉上的皺紋,因為放大六倍後更顯清晰。那種放大後的真實感,讓倫敦泰瑞莎蠟像館相形失色。因為太過寫實,可是又不是真的人物,所以美國藝術圈就封他為「超寫實藝術家」(Hyper-realistic Artist)。從側面看,感覺婦人表情有些不悅,可是走到正面看,卻是慈祥的凝望,因為臉部表情被放大將近六倍,喜怒哀樂全部寫在臉上。穆克虛構一個比真人更真的人物,放大成巨人,讓我們看仔細。看完後對人生會有一種奇妙的體驗。


↑ 地面上是蘇格蘭藝術家吉姆・藍比(Jim Lambie)的作品《Zobop》,如迷幻韻律一般,用色彩繽紛的膠帶,配合建築結構變化,以方形貼滿地板。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怪,其實是作者自己發明的字,取自1940年代形容爵士樂的韻律(稱之為Bebop)。這個作品曾經在英國泰德美術館展覽過,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吉姆當時創作的用意是希望讓空間中充滿迷幻的視覺韻律,但又不會妨礙到空間的動線。


↑ 《Cause and Effect》(因果):另一個作品是紐約韓籍作家徐道获(Do Ho Suh)。他在2013年被華爾街日報評選為藝術類創新人物。他是位充滿反思的藝術家,之前的作品《Karma》(因果,有佛家輪迴的含義),收藏美國紐奧良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巨大的金屬雕像。第一個人站著,第二個人蹲在第一個人的肩膀上,雙手蒙著第一個人的眼睛。第三個人做出同樣的姿勢,蒙住第二個人的眼睛,然後延伸將近百人,連成一條曲線,直通天際,傳達「生生死死皆盲目,前人後人皆相妄」的禪理。

在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的作品也叫做「因果」,但是英文改成《Cause and Effect》,隱藏了佛教輪迴,轉而表現生與死的一連串的因與果。徐道获把巨大的金屬雕像換成了樹脂做成的小人偶。一萬個小人偶串成一個龍捲風形狀的吊飾,中間是深紅色,越往上顏色漸漸變淡,慢慢延伸至外圈就變成全白(象徵由生到死)。遠看像是大吊燈,近看卻是人偶成串。人偶與人偶之間疊羅漢串成一線。人與人,連結出一連串人生的因果。這一萬個人偶中只有一個動作是不一樣的(暗示:可由最底層一圈找起),也許徐道获要讓觀眾思考一下,生命的因果是否純屬命定。


↑ 奈良美智的「跩樣女孩」系列畫作之一,以黑色的線條在立方體建築上畫出,特別搶眼。奈良美智幾乎已經成為青森縣的藝術代言人,他是出生弘前市的藝術家,成名於國際。這個跩樣女孩作品名稱是《YOROSHIKU GIRL》(請多指教,女孩;2012年作品),感覺上好像是有人跟她打招呼,可是這個女孩卻愛理不理,一副很跩的樣子,充滿少女叛逆的童趣。很跩,卻不討人厭。


↑ 巨大的鮮紅螞蟻。這是日本藝術家樁昇的作品《aTTA》(隱喻攻擊)。據樁昇解釋,這種螞蟻是棲息在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螞蟻,會咬斷樹葉做成菌床來栽培蘑菇做為食物,是螞蟻世界的農夫。作者又提到製作這隻紅色螞蟻是為了提醒現代社會過度消費的不良趨勢。


↑ 一棟《Fat House》(肥屋)與《Fat Car》(肥車)。走進到肥屋中,就會聽到一連抱怨的聲音,用英文一直說著:「我這麼胖,一定沒有人喜歡我。」這類抱怨的話。這是澳洲怪點子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的作品,似乎在提醒我們有了更多物質的享受,並不會讓我們更加快樂,反而會徒增空虛與自怨自艾。他之前的作品是有關融化中的大樓以及扁扁的房屋,不難看出他對機械性物質形體的生物改變有強烈的興趣。


↑ 德國藝術團隊Inges Idee的作品,名稱叫《Ghost》(幽靈),但一點都不可怕。一隻巨大的小精靈漂浮在草地上,旁邊放著另一個作品《Unknown Mass》(未知的質量),是一顆大大的水銀,正要由建築物上往下滴(建築物是一間公廁)。德國團隊的「幽靈」加上「幽默」的確令人會心一笑(按:每條便便都是未知的「質量」)。這些幽靈更是為冬天而設計,在靄靄白雪中跳出一隻這麼大的可愛幽靈,讓人開心又療癒。
↑ 一個引人注目的黃色大南瓜,上面佈滿了許多黑點。這一看就知道是草間彌生的作品。這顆南瓜與直島海邊那顆是一樣的。南瓜旁邊有小女生、小狗、蘑菇,到處都是色彩繽紛的圓點。作品的名稱是《Love Forever, Singing in Towada》(永遠的愛,在十和田歌唱),這似乎是草間彌生特別為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訂製的作品,她還為作品寫了歌詞。
東京青森知性活力之旅20180217-0224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蕭瑞麟)

留言